Minggu, 20 Juni 2010

八歲男童街頭擦鞋救父

八歲男童街頭擦鞋救父


垫江白家镇,8岁的罗圣于正给躺在病床上的爸爸喂药。墊江白家鎮,8歲的羅聖於正給躺在病床上的爸爸餵藥。 首席记者钟志兵



父親離婚後患尿毒症,8歲兒子聞訊後瞞著親人和老師4次到鎮上擦鞋,想掙錢救父。 他两次空手而归,最多的一次只挣了2元钱。他兩次空手而歸,最多的一次只掙了2元錢。 而他的成绩在全年级则是第一名,还是班长。而他的成績在全年級則是第一名,還是班長。 昨天,父亲获知儿子此举后,抱着他失声痛哭。昨天,父親獲知兒子此舉後,抱著他失聲痛哭。


八龄男童街头擦鞋救父 八齡男童街頭擦鞋救父

这名男童叫罗圣于,今年8岁,家住垫江县白家镇,目前在相邻的绿柏镇念小学二年级。這名男童叫羅聖於,今年8歲,家住墊江縣白家鎮,目前在相鄰的綠柏鎮念小學二年級。

 前天下午3时,罗圣于放学后,带着简易的擦鞋工具,步行约5公里来到白家镇街头,然后有些害羞地四处吆喝着擦皮鞋哟,但却没人理会他。前天下午3時,羅聖於放學後,帶著簡易的擦鞋工具,步行約5公里來到白家鎮街頭,然後有些害羞地四處吆喝著擦皮鞋喲,但卻沒人理會他。 他声音很小,眼里充满着泪水,但却咬着嘴唇。他聲音很小,眼裡充滿著淚水,但卻咬著嘴唇。 30分钟的吆喝之后,他依然没有一单生意。 30分鐘的吆喝之後,他依然沒有一單生意。 后来,他来到白家镇车站,在一大群摩的司机中,突然发现一名戴眼镜的男子穿着皮鞋,他怯怯地走上前去,叔叔,要擦皮鞋吗?对方打量了一番后,坐下来伸出了脚。後來,他來到白家鎮車站,在一大群摩的司機中,突然發現一名戴眼鏡的男子穿著皮鞋,他怯怯地走上前去,叔叔,要擦皮鞋嗎?對方打量了一番後,坐下來伸出了腳。

罗圣于喜出望外,从塑料口袋里拿出一把鞋刷,拧开鞋油盒,先将他的皮鞋擦了一遍,再抹上鞋油。羅聖於喜出望外,從塑料口袋裡拿出一把鞋刷,擰開鞋油盒,先將他的皮鞋擦了一遍,再抹上鞋油。 由于用力过猛,鞋油沾到了男子的白色袜子上。由於用力過猛,鞋油沾到了男子的白色襪子上。 对不起,叔叔。罗圣于眼圈通红,抬头祈求道。對不起,叔叔。羅聖於眼圈通紅,抬頭祈求道。 没关系,小朋友。这次擦鞋,罗圣于得到了1元钱。沒關係,小朋友。這次擦鞋,羅聖於得到了1元錢。 下午6时,街头的人渐渐散去,罗圣于收获的就是那单生意。下午6時,街頭的人漸漸散去,羅聖於收穫的就是那單生意。

父亲患尿毒症曾瞒着他 父親患尿毒症曾瞞著他

罗圣于的父亲罗教今年28岁,原是一名大货车司机,200810月在垫江帮人开车时出意外撞死一人,东拼西凑赔了10余万元。羅聖於的父親羅教今年28歲,原是一名大貨車司機,200810月在墊江幫人開車時出意外撞死一人,東拼西湊賠了10餘萬元。 第二年年初,妻子不堪家庭贫寒,与他离婚后远赴深圳打工。第二年年初,妻子不堪家庭貧寒,與他離婚後遠赴深圳打工。

今年519日,失业在家的罗教查出患有尿毒症,随后住院。今年519日,失業在家的羅教查出患有尿毒症,隨後住院。 这件事我一直瞒着儿子,担心影响他的学习。昨天下午,罗教含泪对记者说,528日晚上,儿子获知了他的病情。這件事我一直瞞著兒子,擔心影響他的學習。昨天下午,羅教含淚對記者說,528日晚上,兒子獲知了他的病情。 第二天,罗圣于回到乡下老家,邻居称他父亲的病是绝症,他放声痛哭。第二天,羅聖於回到鄉下老家,鄰居稱他父親的病是絕症,他放聲痛哭。

生向记者介绍,如果抓紧时间治疗,罗教有可能康复,但第一期费用起码需要40万元。醫生向記者介紹,如果抓緊時間治療,羅教有可能康復,但第一期費用起碼需要40萬元。

擦完鞋回家被大雨淋透 擦完鞋回家被大雨淋透

罗教患病后,把儿子托付给绿柏镇的姑姑罗永红照管。羅教患病後,把兒子託付給綠柏鎮的姑姑羅永紅照管。 罗永红告诉记者,530日中午,罗圣于带着她家擦皮鞋的工具,称要到街头去擦鞋挣钱来给父亲治病,被她阻止了。羅永紅告訴記者,530日中午,最令罗永红感动的是,62日下午6时左右,罗圣于回到家,全身被雨水淋透,从口袋里掏出两张湿漉漉的钞票给她,这2元钱是给一名叔叔擦鞋挣的。最令羅永紅感動的是,62日下午6時左右,羅聖於回到家,全身被雨水淋透,從口袋裡掏出兩張濕漉漉的鈔票給她,這2元錢是給一名叔叔擦鞋掙的。 原来,罗圣于又利用放学时间,到白家镇去擦皮鞋。原來,羅聖於又利用放學時間,到白家鎮去擦皮鞋。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班主任杨庆有事要找罗圣于,但四处打听都没有他的下落。第二天下午放學後,班主任楊慶有事要找羅聖於,但四處打聽都沒有他的下落。 后来有人告诉她,曾看到罗圣于在白家镇街头吆喝着擦皮鞋,杨庆的眼泪顿时滚落下来。後來有人告訴她,曾看到羅聖於在白家鎮街頭吆喝著擦皮鞋,楊慶的眼淚頓時滾落下來。 那天,罗圣于还是空手而归。那天,羅聖於還是空手而歸。

给玉树灾区捐款17 曾給玉樹災區捐款17

罗圣于对记者说,以擦皮鞋的方式挣钱是从电视里学来的。羅聖於對記者說,以擦皮鞋的方式掙錢是從電視裡學來的。 他原本想在绿柏镇擦皮鞋,但担心老师、同学发现,最后将地点选在了白家镇。他原本想在綠柏鎮擦皮鞋,但擔心老師、同學發現,最後將地點選在了白家鎮。 希望爸爸好好养病,我长大后要把自己的肾捐给他希望爸爸好好養病,我長大後要把自己的腎捐給他

 罗圣于的班主任杨庆说,罗圣于是班上的班长和中队长,还是学校大队部的干部,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是第一名。羅聖於的班主任楊慶說,羅聖於是班上的班長和中隊長,還是學校大隊部的干部,學習成績在全年級是第一名。 玉树地震时他用压岁钱捐了17元,今年56日的垫江风灾,他又带头捐了5元。玉樹地震時他用壓歲錢捐了17元,今年56日的墊江風災,他又帶頭捐了5元。

同班同学魏宇说,自己的计算能力较差,班上成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后,罗圣于主动提出与她结对,帮她补习数学。同班同學魏宇說,自己的計算能力較差,班上成立一幫一互助小組後,羅聖於主動提出與她結對,幫她補習數學。

Rabu, 11 November 2009

精彩辯論 --- 上帝與科學

精彩辯論 --- 上帝與科學

「信耶穌不合科學。」
一個哲學教授上課時說。
他頓了一頓,叫了一個新生站起來,說:「某某同學,你是基督徒嗎?」「老師,我是。」
「那麼你一定信上帝了?」「當然。」
「那上帝是不是善的?」「當然。上帝是善的。」
「是不是上帝是全能的?祂無所不能,對嗎?」「對。」
「你呢?你是善是惡?」「聖經說我有罪。」
教授撇撇嘴笑:「哈,聖經。」
頓了一頓,說:「如果班上有同學病了,你有能力醫治他,你會醫治他嗎 ?起碼試一試?」「會。」
「那麼你便是善的了…」「我不敢這麼說。」
「怎麼不敢?你見別人有難,便去幫助…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這樣,只有上帝不幫忙。」一片沉默。
「上帝不幫忙。對嗎?我的弟弟是基督徒,他患了癌症,懇求耶穌醫治,可是他死了。上帝是善的嗎?你怎麼解釋?」沒有回答。
老教授同情他了,說:「你無法解釋。對吧?」

他拿起桌子上的杯,喝一口水,讓學生有機會喘一口氣。
這是欲擒先縱之計策。
「我們再重新來討論。上帝是善的嗎?」「呃…是。」
「魔鬼是善是惡?」「是惡。」
「那怎麼有魔鬼呢?」學生不知道怎麼回答。「是…是…上帝造的。」
「對,魔鬼是上帝造的。對嗎?」
老教授用瘦骨嶙峋的手梳梳稀薄的頭髮,對傻笑著的全體同學說:「各位同學,相信這學期的哲學課很有興趣。」
回過頭來,又對站著的那同學說:「世界可有惡的存在?」「有。」
「世界充滿了惡。對吧?是不是世上所有一切,都是上帝造的?」「是。」
「那麼惡是誰造的?」沒有回答。
「世界有不道德的事嗎?有仇恨、醜陋等等一切的惡嗎?」
該學生顯得坐立不安,勉強回答:「有。」
「這些惡是怎麼來的?」沒有答案。

忽然老教授提高聲調說:「你說,是誰造的?你說啊!誰造的?」
他把臉湊到該學生面前,用輕而穩定的聲音說:「上帝造了這一切的惡。對吧?」沒有回答。
該學生嘗試也直視教授,但終於垂下了眼皮。
老教授忽然轉過身來,在班前踱來踱去,活像一隻老黑豹。同學們都進入被催眠狀態。
這時老教授又開腔了:「上帝造這一切的惡,而這些惡又不止息的存在,請問:上帝怎可能是善的?」
教授不斷揮舞著他張開的雙手,說:「世界上充滿了仇恨、暴力、痛苦、死亡、困難、醜惡,這一切都是這位良善的上帝造的?對吧?」沒有回答。
「世上豈不是充滿了災難?」停了一下,
他又把臉湊到該新生面前,低聲說:「上帝是不是善的?」沒有答話。

「你信耶穌基督嗎?」他再問。
該學生用顫抖的聲音說:「老師,我信。」
老教授失望地搖了搖頭,說:「根據科學,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是用五官。請問這位同學,你見過耶穌沒有?」「沒有。老師,我沒見過。」
「那麼,你聽過祂的聲音嗎?」「我沒有聽過祂的聲音。」
「你摸過耶穌沒有?可有嚐過他?嗅過他?你有沒有用五官來感覺過上帝?」沒有回答。
「請回答我的問題。」]「老師,我想沒有。」
「你想沒有嗎?還是實在沒有?」「我沒有用五官來接觸過上帝。」
「可是你仍信上帝?」「呃…是…」
老教授陰陰地笑了:「那真需要信心啊!科學上強調的,是求證,實驗,和示範等方法,根據這些方法,你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對不對?你以為怎樣?你的上帝在哪裡?」
學生答不上來。
「請坐下。」該同學坐下,心中有說不出的沮喪。
這時,另一個同學舉起手來,問:「老師,我可以發言嗎?」
........................................................................................................
下一段更精采喔,請耐心等候...!

備註:
此故事以基督教代表著其他信仰與上帝的存在,並無排斥他教之意.
看完後請提出您的心得吧!

Sabtu, 17 Januari 2009

當我老了



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耐心。  

當我把菜湯洒到自己衣服上時當我忘記怎樣系鞋帶時,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你早已聽膩的話語請耐心地聽我說,不要打斷我。你小的時候,我不得不重復那個講過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進入夢鄉。  

當我需要你幫我洗澡時請不要責備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哄你洗澡的情形嗎?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時請不要嘲笑我。想一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個“為什麼”。  

當我由於雙腿疲勞而無法行走時請伸出你年輕有力的手攙扶我。就像你小時候學習走路時,我扶你那樣。  

當我忽然忘記我們談話的主題請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回想。其實對我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隻要你能在一旁聽我說,我就很滿足。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剛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給我你的愛和耐心,我會報以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結著我對你無限的愛。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劉克)

Kamis, 15 Januari 2009

猴子的心

非洲童話故事

在海邊有一棵大樹,它的枝葉一半覆蓋著陸地,另一半伸向海水。有一隻小猴子最喜歡這棵樹,整天在樹上玩啊!跳啊!打鞦韆啊!餓了就摘樹上的甜果子吃,快活極了。
海裡住著一條鯊魚,有一天,猴子往水裡扔了一個果子,正巧被鯊魚一口吞掉,鯊魚覺得果子的味道好極了。因此每天早上都游到樹下等著,讓猴子扔果子給他吃,漸漸地二人成為了好朋友。
有一天,猴子正在樹上打鞦韆,鯊魚抬起頭來看了他一會說:「這些月來,你待我可真好,每天都給我新鮮的果子吃,所以我很想報答你。」猴子咬咬手指頭,很新奇地向下打量著鯊魚,但什麼也沒說。
「我決定帶你去我家!」
鯊魚接著說:「你可以見見我家族的親友們,由於你對我那麼好,他們一定會盛情報答你的。」猴子半信半疑,想了一會兒。
猴子回答道:「我想我還是不去吧!你也知道,我不會游泳,我不喜歡我身上的毛被水打濕。」
「來吧!」鯊魚說:「你的毛不會打濕的,我打算背你到我家去,慢慢游,不用尾巴,這樣水就不會濺到你身上的。」
猴子想,騎在鯊魚背上到大海裡去,一定很好玩吧!
便答應了下來!他跳到鯊魚的背上,他們就出發了。一開始,猴子有些害怕,因為鯊魚背脊滑溜溜地抓不住,但大海裡奇妙的風光深深吸引了他,慢慢地他也就習慣了。
「玩得痛快吧!?」鯊魚說:「這兒比乾燥的陸地要涼爽多了。」
「是阿!」猴子說:「不過,你的背要是不這麼滑溜溜的就更好了,我們還要走多遠。」
「才走一半!」鯊魚回答:「我想,有件事情應該告訴你了,我的袓母得了重病,醫生說只要吃顆猴心就會好的,所以我這才把你請來,我們是好朋友,我應該事先告訴你,讓你有所準備。」
猴子嚇了一跳,差點掉到海裡去,但他連忙咬住自己的嘴唇,機靈的腦子裡琢磨著怎樣才能脫身。最後,他平靜地說:「你真傻,這麼重要的事,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現在我的心沒帶來,可怎麼辦才好?」
「你沒把心帶著!」鯊魚反問道:「那你把它放在哪兒啦?」
「看來你對我們猴子還不太了解,你應該聽說過我們總是把心掛在睡覺的樹上,心對我們不太重要,我們只是在晚上才偶爾用用而已。」猴子說著。
鯊魚對猴子的說詞,似乎有幾分信以為真了。鯊魚在水裡轉了個彎,對著猴子說:「我送你回去,你願意把心取來嗎?」
「當然願意。」猴子又說著:「既然我的心對我並不重要,而他卻可以治好你袓母的病,我當然很高興能把心送給你啦!」
鯊魚似箭一般地向岸邊游了過去,猴子趴在他的背上,暗自慶幸著。他們終於到了岸邊,猴子跳上岸,一縱身就上了樹。猴子對著鯊魚叫著說:「等著吧!一會兒就來!」
鯊魚在樹下游來游去,等著猴子,等了好久,還是不見猴子來,他有些不耐煩了。
鯊魚大聲喝道:「猴子!猴子!你到底還要打算讓我等多久?」
「啪!」
一顆爛果子打在鯊魚的鼻子上,從樹叢裡發出一陣咯咯的笑聲。
猴子說:「你把我當作大傻瓜嗎?你真的以為我會跟你去送死!我的心一直就在我的胸膛裡跳著呢!來呀!拿去吧!」
一顆又一顆的爛果子打在鯊魚的身上,鯊魚氣呼呼地走掉了。猴子仍舊快樂地生活在樹上,但鯊魚這輩子再也沒有吃過美味的果子了,因為猴子和他斷了交情。



Jumat, 09 Januari 2009

穿山甲

穿山甲是夜行性動物,生性隱密,連幾位我熟識的、長年混跡野外的老荒野人都未曾見過她的芳蹤,這回怎麼會跑來花園新城拜訪我們?當 我慢慢的打開裹布,看到她時,她已害怕的將身子縮捲在一起,就像傳說中一樣的捲成一顆鐵甲圓球。可愛的是,在鐵甲鱗片包裹的圓球中,她還會露出小小的眼睛 偷瞄我們。害羞的模樣,與她一副全身盔甲的威武模樣,完全令人無法連結在一起。這種現象是不是像極了許多人的內心原本脆弱,但總是設法武裝自己,好讓別人 以為自己是多麼的堅強一般。more .......

Senin, 24 November 2008

小故事大道理

BERBAGI SEBUAH KUE YANG BEGINI… 分享一個這樣的餅

Saat kecil, saya memiliki sebuah masalah yang biar dipikirkan bagaimanapun tetap tidak memperoleh jawabannya. Kisah ini terjadi pada sebuah kampung di Hua Lien, karena kekurangan barang kebutuhan, anak-anak jarang sekali bisa makan permen, kalau melihat permen atau biskuit akan sangat tergiur. Tetapi orang tua kalau membagikan permen pasti menyuruh kami untuk berbagi. Saya bukanlah Khung Zung (孔融), berbagi adalah hal yang sangat menderita, terlebih ketika memperbandingkan antara besar dan kecil.

Waktu itu yang paling sering dimakan adalah semacam kue yang di tengahnya terdapat sebuah lubang. Usia kakak 3 tahun lebih besar, saya sering disuruh untuk berbagi kue yang seperti itu dengannya. Karena umurku lebih kecil, yang besar harus mengalah, maka nenek berkata: “kakak yang membagi, adik yang memilih dulu.” Setelah kakak selesai membagi kue menjadi dua bagian dengan hati-hati, maka saya harus lebih hati-hati lagi memilih bagian mana yang lebih besar.

Dengan susah payah selesai memilih, saya dan kakak sama-sama memegang sepotong kue. Kakak enggan langsung memakannya, diletakkannya di atas telapak tangan, menganggapnya sangat berharga dan kelihatan begitu puas. Melihat demikian, waktu itu saya tiba-tiba merasa “tertipu”, pasti bagian yang ia dapat lebih besar. Karena sebagai adik, dengan sedikit curang sudah bisa menukarkannya. Setelah ditukar saya langsung memakannya, dengan dua tiga kali gigit sudah habis. Dan melihat ke kakak lagi, kakak masih saja dengan pelan menikmati kue itu dengan ekspresi begitu manis dan wangi.

Saya memang bukanlah bakat perdana menteri, sampan kecil saja tidak bisa saya tampung. Keirian dan kecurigaan pun timbul, lalu berpikir: “pasti yang pertama saya ambil itu lebih besar.” Setiap kali membagi kue selalu menggunakan segala cara, tetapi terakhir masih saja merasa kalau bagian kakak lebih besar.

Setelah dewasa, hal serupa juga sering muncul. Ketika menaiki kereta, saya dengan orang yang duduk di samping sama-sama memegang koran yang sama. Kulihat terus korannya, selalu saja terlihat pada korannya terdapat berita yang lebih menarik. Saat masuk militer, saya merasakan bahwa diri sendiri adalah orang yang “paling apes” di antara teman-teman, lebih menderita dibandingkan yang diutus pergi ke Cin Men (金門 - sebuah pulau di Prov. Fu Cien, Tiongkok). Mark Twain (馬克吐溫- seorang penulis terkenal dari Amerika) membantu saya menjawab masalah ini.

Dalam ceritanya mengenai kisah Tom Sawyer (湯姆), Tom disuruh bibinya untuk mengecat tembok pagar. Mengecat pagar di bawah teriknya sinar matahari adalah pekerjaan yang sangat susah. Tadinya Tom bekerja dengan muka cemberut dan tidak ikhlas. Kemudian pikirannya terbuka dan menganggap dirinya sebagai seorang pelukis terkenal yang sedang menciptakan sebuah lukisan tembok, lalu menampilkan ekspresi seakan-akan dengan konsentrasi penuh melakukannya.

Tidak disangka, baru beberapa menit kemudian sudah menarik perhatian seorang anak yang memiliki penyakit yang sama dengan saya, dia menganggap pekerjaan Tom lebih menarik dibandingkan dia yang sedang makan apel. Lalu ia pun menukarkan apelnya dengan “Hak” untuk mengecat pagar. Dengan cara ini, Tom tidak hanya dapat menyelesaikan pekerjaannya dalam setengah hari, bahkan di dalam saku masih bertambah beberapa gundu dan mainan.

NcPingBox